最近发现自己及整个团队的开发效率低下,思前想后认为跟反馈链太长脱不了干系,于是思考及时反馈的重要性,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效率。这里做一个小结。
及时反馈为何重要
- 能减少返工的成本
- 能减少等待的时间
一般情况下,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,而及时的反馈能让我们迅速调整自己的方向。如果反馈不及时,那到时候返工的成本就大大增加了。
例如原型设计,其目的就是在于快速得到(客户)对产品功能的反馈。如果已经到达产品阶段再让客户反馈,而客户一旦否决某项功能,则开发该功能的所有花费都将付之一炬。反之如果是原型阶段就被否决,则损失的成本就小得多。
在另一些情况下,我们会很自觉地等待反馈。例如修改了几行代码,需要运行看看到底改得对不对,这时我们需要得到“正确”的反馈后才能继续前进。这时,得到反馈的快与慢直接就影响了我们等待的时间,从而影响工作的效率。
在工作流程上的体现
敏捷开发首先要说的是“敏捷开发”,相信现在几乎所有软件开发人员都听说过这个词语,可是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?
敏捷开发有许多特点(宣言)、方法和工具,这里我要讨论的是它的一些特点:
对我们而言,最重要的是通过 尽早 和 不断交付 有价值的软件满足客户需要。 我们欢迎需求的变化,即使在开发后期。敏捷过程能够驾驭变化,保持客户的竞争优势。 经常交付可以工作的软件,从几星期到几个月,时间尺度越短越好。
这里敏捷开发的原则中的前 3 项,是要缩短迭代周期,持续交付软件给客户,并拥抱客户的需求变化。那么这些“原则”或“价值观”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?我给自己的答案便是要得到“及时”的反馈。
而为什么“及时”反馈如此重要?是因为绝大多数时候,客户并无法描述自己的需求,也因此瀑布开发流程越发地无力。客户并没有办法在计划阶段完整地、准确地描述需求,所以往往在交付的时候会与自己的预期出入很大。这也是持续交付和及时反馈的必要性,目的是为了矫正对客户与开发双方对需求的理解。
现在我认为这些“对外”(客户)的内容比一些“对内”(团队)的方法和工具更加地重要。例如缩短迭代周 期,但产品并没有快速交付给客户,那下个迭代开始时,团队并无法得到客户的反馈,那缩短迭代周期的意义何在?
也就是说我认为及时反馈就是敏捷开发的核心内涵。
Design Thinking
中文译为 设计思考,它是一个方法论,“透过从人的需求出发,为各种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,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”。
例如你需要设计一个产品,但却无从下手,那么可以应用 desgin thinking 的方法/流程来按步就班地得到结果:
- Empathy (同理心):去了解产品的用户,包括体验、问卷、采访等方法来寻找用户的真正需求。
- Define (需求定义):利用前面收集到的知识做更深入的挖掘,确认用户的真正需求。
- Ideate(创意动脑):发散思维,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,例如头脑风暴,并最终透过不同的投票标准来找出真正合适的解决方案。
- Prototype(制作原型):制作原型,来将解决方案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,既用作内部交流,之后也会用作测试。
- Test (实际测试):利用原型与用户沟通,通过情景模拟,测试解决方案是否可用。通过用户的使用,回应等等,重新定义需求或改进解决方案,同时更深入了解使用者。
(上图来来自 Design Thinking 101)
可以看到,Design Thinking 的整个流程就是构建了一个环,一个从定义用户需求,找出解决方案,制作原型并得到用户反馈的环。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与“敏捷开发”也有相似的地方,例如制作原型并得到反馈。
Design Thinking 并不是关于设计,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,可以并已经应用到多个领域中,如果读者感兴趣,不妨多做了解。
当然,仅从上面的流程并看不出 Design Thinking 鼓励“及时”的反馈,但它也有类似敏捷开发的“原则”:
- 及早失败:设计思考鼓励及早失败的心态,宁可在早期成本与时间投入相对较少的 状况,早点知道失败,并作相对应的修正。如此一来,损失会较已完成一定程度,投入巨 大资本的状况更不严重。
这就是及时反馈的其中一个优点,减少返工的成本。
在编程中的体现
上面讲到的工作流程方面的反映,更多是鼓励及早失败。而在实际编程时我们希望的是减少等待反馈的时间。因为等待时间变长,不仅浪费等待的时间,程序员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恢复(开始等待时)脑中的状态。
REPL
如果用到动态语言应该对 REPL 不陌生,例如浏览器的 Console,Python 的命令行解释器,更别提 REPL 始祖 Lisp 的 REPL 了。
REPL 指的是 Read-Eval-Print-Loop,是一个循环,指的是解释器读入(Read)代码,解释执行(Eval)并打印(Print)出结果这样一个循环。而进一步扩展,可以认为是我们编辑代码(Read),部署代码(Eval),并查看结果(Print)的循环。
一般来说,解释型的语言(如 js/python/ruby/lua)通常提供 REPL,让我们能快速地写一些代码并测试是否可用。而相应的,编译型语言(如 C/C++/Java)则还需要写一些测试用例,编译,运行等等。明显动态语言的反馈更为及时。
另一方面,相像我们在运行一个 web 程序,现在我们修改了其中的一小段代码,我们需要 确认代码是否正确,怎么做呢?很正常的一个步骤是关掉正在运行的程序,编译修改后的代码,重新启动修改后的程序,再打开对应的网页确认结果。这整个流程是很耗时间的, 所以一些 IDE 就提供了热部署(Hot Swap)的功能,能将修改后的一些类动态地替换到正在运行的 web 程序上,就大大地缩小了反馈的时间,提高工作的效率。
无独有偶,figwheel 是 ClojureScript 的一个库,它可以在前端开发中提供“热部署”的功能。相像你在用 js 写一个 PPT。发现第 10 页的图片位置不对,于是在后台修改了位置。现在想看看结果,于是在浏览器中刷新页面,结果又从第 1 页开始显示,于是需要连点 10 下才能看到结果正确与否。而 figwheel 则支持修改后,切换到浏览器,甚至不需要手工刷新,就能把修改后的结果反映出来。
我认为这些工具的本质都是在缩短反馈的时间,从而提高效率。换句话说,要想进一步提高效率,可以从缩短反馈时间入手。
想想我们公司一次测试环境的部署要花近两个小时,无言以对……
Null 检查
这里要讲到另一种反馈,编程中的静态检查。在 Java 开发中,有许多的 bug 是源于没有正确地检查变量是否为 null。甚至它的发明者都说它是 值 10 亿美元的错误。
但我们这里不讲语言的设计,而是说我们如何对待它。在工作中,一般我们都是等到测试出错时才发现有什么地方忘了判断,这对于程序员来说可能没什么,不过是一时不小心,但一般 null 未检查会很严重地影响产品的功能,例如某个功能可能就直接无法使用。
一些 IDE(如 Intellij)可以对某些情形做些判断并提示变量没有做 null 检查,但多数情况是无法提示的;Kotlin 语言要求使用不同的变量类型来表示某个变量可以为
null,如 String
不可为 null,而 String?
则可以为 null,这样就能在编译时给出 error;最后像 Rust 语言在语言层面上去除了 null, 而用标准类型 Option
来指代可以为 None
的类型。
这里重要的内容是,语言的设计让程序员能在编译期就得到“代码有错”的反馈,而通常如果是在运行时去检查的话,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定位到 bug 所在,特别浪费时间。
也因此我认为编译期的错误提示是缩短反馈时间的一种体现,并且是提高开发效率的一种很好的方式。再贴一句引用:
It has been well understood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that the cost to fix a defect increases and in many case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the longer you wait to fix it.
现实中的无奈与突破
例如公司如果采用敏捷开发,可能是想利用它能更好应对需求改变的特点,当然也可能是想理所当然压榨员工的时间。但如果是想应对需求改变,那么客户的反馈就是很重要的一环。而现实中想得到客户/用户的反馈也是有很大成本的,例如客户不愿意花时间看成品并填调查问卷。这就是现实中的无奈。
只是如果一个方法论中的重要一环已经被破除,还有意义继续执行其它的部分吗?